新聞中心首頁
7月26日下午,農業農村部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專家組組長、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所研究員李少昆冒著高溫酷暑,走進我市田間地頭,對玉米單產提升技術應用情況進行調研。
今年是我市使用玉米密植滴灌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的第二年,該技術由李少昆主持研發,去年開始在我省大面積推廣。
技術落實得咋樣?玉米長勢如何?在市、縣農業農村部門相關負責人陪同下,李少昆先后到修武縣、溫縣,對我市今年秋糧生產的品種、種植密度、苗期質量、水肥一體化等情況進行全面調研。
修武縣郇封鎮小位村天道種植專業合作社,承擔了糧食單產提升綜合試驗示范項目,4個實驗方種植了“迪卡1210”“農大778”等8個玉米品種及5000株至7000株不等的5個種植密度。
地里,一行行玉米苗筆直挺立、青翠欲滴,一條條滴灌管鋪設整齊。玉米長勢喜人,離不開技術的加持:選擇耐密高產良種,玉米種植密度大幅提高;北斗導航精播提升播種質量,種出來的玉米行距、株距均勻,既有利于通風和光合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機械作業效率和減損;水肥一體化精準調控技術,一改過去“一炮轟”施肥方式為分次精準追肥,水肥利用率更加高效且不浪費。
經過一番仔細查看,李少昆大加贊賞:“玉米長勢很好,管理到位,各個技術環節落實得不錯,這塊大田可以作為示范田!”
在溫縣番田鎮西南馬村天生植保專業合作社,李少昆走進綠色高質高效玉米高產示范方。這里是溫縣玉米單產提升工程試驗點之一,在超6000株種植密度和使用滴灌等基礎上,共種植和展示了20多個省內外玉米新品種,包括“懷川160”“聯研35”“MY73”“豫安186”“京科999”等。
看到地里部分玉米莖稈并不粗壯,李少昆“把脈問診”,指出了“病因”:“這塊地不是化控沒控好,而是前期氮肥施得太多,影響到化控效果!
聽了李少昆的分析,天生植保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佳佳恍然大悟:“今年使用了密植滴灌等技術,但我沒有對新技術仔細研究,仍按往年經驗施肥,所以控旺效果不好!
李少昆提醒,玉米密植要做好選用耐密品種、科學化控、水肥按需定向供給、培育深厚耕層、預防病蟲害等5項技術,同時注意合理密植、防止空稈小穗這兩點。
“防止空稈小穗的核心問題就是整齊度,怎樣保證整齊度?除種子質量要好、種子包衣、高質量播種外,最主要就是滴水出苗。使用這項技術,玉米才會苗齊苗勻、整齊度、保苗率才會提高,產量才有保障。”李少昆說。
藏糧于技、良法落地,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頗受我市種糧大戶歡迎,然而實際操作過程中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疑問。聽說農業專家要來,種糧大戶們都等在地頭,趁著機會難得,紛紛向李少昆請教。于是,玉米地里開起了“座談會”。
“玉米寬窄行的行距咋設置?”有人問。
李少昆回答:“窄行種植推薦采用40厘米,窄行大于40厘米,灌溉時間會延長,肥水利用率會降低;窄行小于40厘米,雖然肥水更高效,但是機械收獲時沒法分行,會影響收獲,40厘米是充分考慮了高效和機械作業的選擇。寬行80厘米是為了通風透光,密植一定要通風透光,玉米密度大特別是拔節以后田間密閉,病蟲害會加重,植株的光合作用也會減少,造成植株抗倒性不好。同時,采用固定的40厘米至80厘米模式,也有利于將來機械水平提升!
如何實現玉米高產高效?滴灌在抗逆中有哪些作用?高密度種植怎樣增強抗倒性?針對這些問題,李少昆一一解答。
玉米地里話田管,專家支招促增產。面對面指導、手把手傳授,李少昆每個技術細節都講解得既細致又實用。我市種糧大戶聽得認真,心里仿佛吃了“定心丸”,大家都鉚足勁做好田間管理,再奪秋糧豐收。
(記者王愛紅)
總值班:程紅利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拜利萍 |
編 輯:李潤生 |
!Γ杭А∠ |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7月26日下午,農業農村部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專家組組長、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所研究員李少昆冒著高溫酷暑,走進我市田間地頭,對玉米單產提升技術應用情況進行調研。
今年是我市使用玉米密植滴灌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的第二年,該技術由李少昆主持研發,去年開始在我省大面積推廣。
技術落實得咋樣?玉米長勢如何?在市、縣農業農村部門相關負責人陪同下,李少昆先后到修武縣、溫縣,對我市今年秋糧生產的品種、種植密度、苗期質量、水肥一體化等情況進行全面調研。
修武縣郇封鎮小位村天道種植專業合作社,承擔了糧食單產提升綜合試驗示范項目,4個實驗方種植了“迪卡1210”“農大778”等8個玉米品種及5000株至7000株不等的5個種植密度。
地里,一行行玉米苗筆直挺立、青翠欲滴,一條條滴灌管鋪設整齊。玉米長勢喜人,離不開技術的加持:選擇耐密高產良種,玉米種植密度大幅提高;北斗導航精播提升播種質量,種出來的玉米行距、株距均勻,既有利于通風和光合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機械作業效率和減損;水肥一體化精準調控技術,一改過去“一炮轟”施肥方式為分次精準追肥,水肥利用率更加高效且不浪費。
經過一番仔細查看,李少昆大加贊賞:“玉米長勢很好,管理到位,各個技術環節落實得不錯,這塊大田可以作為示范田!”
在溫縣番田鎮西南馬村天生植保專業合作社,李少昆走進綠色高質高效玉米高產示范方。這里是溫縣玉米單產提升工程試驗點之一,在超6000株種植密度和使用滴灌等基礎上,共種植和展示了20多個省內外玉米新品種,包括“懷川160”“聯研35”“MY73”“豫安186”“京科999”等。
看到地里部分玉米莖稈并不粗壯,李少昆“把脈問診”,指出了“病因”:“這塊地不是化控沒控好,而是前期氮肥施得太多,影響到化控效果。”
聽了李少昆的分析,天生植保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佳佳恍然大悟:“今年使用了密植滴灌等技術,但我沒有對新技術仔細研究,仍按往年經驗施肥,所以控旺效果不好!
李少昆提醒,玉米密植要做好選用耐密品種、科學化控、水肥按需定向供給、培育深厚耕層、預防病蟲害等5項技術,同時注意合理密植、防止空稈小穗這兩點。
“防止空稈小穗的核心問題就是整齊度,怎樣保證整齊度?除種子質量要好、種子包衣、高質量播種外,最主要就是滴水出苗。使用這項技術,玉米才會苗齊苗勻、整齊度、保苗率才會提高,產量才有保障!崩钌倮フf。
藏糧于技、良法落地,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頗受我市種糧大戶歡迎,然而實際操作過程中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疑問。聽說農業專家要來,種糧大戶們都等在地頭,趁著機會難得,紛紛向李少昆請教。于是,玉米地里開起了“座談會”。
“玉米寬窄行的行距咋設置?”有人問。
李少昆回答:“窄行種植推薦采用40厘米,窄行大于40厘米,灌溉時間會延長,肥水利用率會降低;窄行小于40厘米,雖然肥水更高效,但是機械收獲時沒法分行,會影響收獲,40厘米是充分考慮了高效和機械作業的選擇。寬行80厘米是為了通風透光,密植一定要通風透光,玉米密度大特別是拔節以后田間密閉,病蟲害會加重,植株的光合作用也會減少,造成植株抗倒性不好。同時,采用固定的40厘米至80厘米模式,也有利于將來機械水平提升。”
如何實現玉米高產高效?滴灌在抗逆中有哪些作用?高密度種植怎樣增強抗倒性?針對這些問題,李少昆一一解答。
玉米地里話田管,專家支招促增產。面對面指導、手把手傳授,李少昆每個技術細節都講解得既細致又實用。我市種糧大戶聽得認真,心里仿佛吃了“定心丸”,大家都鉚足勁做好田間管理,再奪秋糧豐收。
(記者王愛紅)
總值班:程紅利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拜利萍 |
編 輯:李潤生 |
!Γ杭А∠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