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沿黃大通道 構筑發展大動脈
新聞中心首頁
10月29日,夜幕下的沿黃高速武陟至濟源段項目施工現場猶如白晝。22時,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中,項目三標南水北調特大橋右幅中跨合龍,建設者們臉上充滿了自豪。
此次合龍意義非凡。這是沿黃高速武陟至濟源段項目建設的關鍵節點,為后續工程順利推進奠定了基礎,也為沿黃高速早日貫通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沿黃高速武陟至濟源段項目自東向西途經我市武陟縣、溫縣、孟州市,是“三十工程”十大基礎設施項目之一。該項目不僅是地區交通網絡的關鍵組成部分,更是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該項目全長約100公里,投資約134.8億元,其中焦作境約92公里,投資約123.8億元,項目建成后將形成與連霍高速公路夾黃河南北并行的高速公路大通道,是貫穿我市沿黃縣(市)的高速大通道,也是構建黃河北岸物流經濟發展帶的重要交通支撐,對進一步優化全省乃至全國高速公路網布局,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作為項目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積極落實市委、市政府部署,采取多項措施大力推動項目建設。近日,項目建設捷報頻傳,除南水北調特大橋右幅中跨合龍外,二標跨309國道鋼箱梁架設完成,沁河特大橋主橋東大堤也順利合龍。
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建設者們的辛勤付出和科學施工。在南水北調特大橋施工現場,施工人員為保護南水北調中線干渠水源,采用了懸臂全封閉掛籃澆筑技術。這一技術可以完全隔絕廢水及垃圾進入干渠。技術人員對記者說:“懸臂全封閉掛籃澆筑技術對工藝精度和施工流程的要求極高。應用該技術就像為施工區域搭建了一座‘保護罩’,能完全隔絕廢水及垃圾進入干渠,避免對南水北調中線干渠水源造成污染。為了確保這項技術高效應用,項目部下足了功夫,從前期技術研討、方案優化,到施工過程中嚴格把控、精細管理,每一個環節都毫不松懈,只為守護這一渠清水,履行焦作對生態保護的責任。”
目前,南水北調特大橋的樁基、墩柱和箱梁預制已全部完成,蓋梁完成92.6%,箱梁安裝完成64.8%,掛籃施工完成96.3%。整個沿黃高速公路武陟至濟源段項目的各項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黨建引領發揮了重要作用,黨建工作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各個環節,建設者們信念堅定,為打造優質工程全力以赴。據介紹,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項目部引進自動化生產技術,數智化構件預制廠采用定制模板、自動化布料機等,實現了小型混凝土構件全自動流水化生產,用工減少50%以上,而工效卻提高了兩倍。無人化梁廠集成先進技術,實現鋼筋骨架加工自動化,大大提高了梁體預制和養生效率。
數字化智慧系統在項目建設中也大顯身手。其中,基于BIM和可視化技術搭建的沁河特大橋建管養智慧平臺,能夠在設計階段優化方案,在施工階段監控安全,還能利用數字孿生技術為濟源南樞紐互通施工提供有力支持。標準預制梁場的智能循環噴淋養生系統,既保證了預制梁的養生質量,又符合綠色環保理念。
為高效推進項目建設速度,確保按計劃完成施工,市交通運輸局充分利用立項“容缺預審”支持政策和土地手續省、市、縣三級聯動審批機制,在土地組卷、加快工程設計、臨時設施建設等方面下功夫,緊盯跨南水北調、沁河以及涉鐵等審批周期長、協調難度大的控制性要件辦理,實現與主體工程同期批復,為提前開始交叉工程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加大協調工作力度,實施一線工作法,堅持在群眾“家門口”、田間地頭、工地現場辦公,化解矛盾、解決難題,全力優化施工環境。該項目列入全市“三十工程”以來,建立了分包市領導、相關縣(市、區)主要領導、市直部門一把手在內的微信聯絡工作群,每日對交辦臺賬完成情況進行統計通報,今年3月份僅用一個月時間就使沿黃高速沿線武陟縣、溫縣、孟州市完成了120余處剩余房屋、80余處機井房的征遷工作。截至目前,該項目本年度完成投資22.6億元,占年度投資任務的87.9%;開工累計上報完成投資約97.1億元,占總投資任務的78.4%。
(記者 朱穎江)
總值班:王靜鋒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聶 楠 |
編 輯:趙銀岷 |
校 對:劉 勇 |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10月29日,夜幕下的沿黃高速武陟至濟源段項目施工現場猶如白晝。22時,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中,項目三標南水北調特大橋右幅中跨合龍,建設者們臉上充滿了自豪。
此次合龍意義非凡。這是沿黃高速武陟至濟源段項目建設的關鍵節點,為后續工程順利推進奠定了基礎,也為沿黃高速早日貫通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沿黃高速武陟至濟源段項目自東向西途經我市武陟縣、溫縣、孟州市,是“三十工程”十大基礎設施項目之一。該項目不僅是地區交通網絡的關鍵組成部分,更是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該項目全長約100公里,投資約134.8億元,其中焦作境約92公里,投資約123.8億元,項目建成后將形成與連霍高速公路夾黃河南北并行的高速公路大通道,是貫穿我市沿黃縣(市)的高速大通道,也是構建黃河北岸物流經濟發展帶的重要交通支撐,對進一步優化全省乃至全國高速公路網布局,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作為項目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積極落實市委、市政府部署,采取多項措施大力推動項目建設。近日,項目建設捷報頻傳,除南水北調特大橋右幅中跨合龍外,二標跨309國道鋼箱梁架設完成,沁河特大橋主橋東大堤也順利合龍。
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建設者們的辛勤付出和科學施工。在南水北調特大橋施工現場,施工人員為保護南水北調中線干渠水源,采用了懸臂全封閉掛籃澆筑技術。這一技術可以完全隔絕廢水及垃圾進入干渠。技術人員對記者說:“懸臂全封閉掛籃澆筑技術對工藝精度和施工流程的要求極高。應用該技術就像為施工區域搭建了一座‘保護罩’,能完全隔絕廢水及垃圾進入干渠,避免對南水北調中線干渠水源造成污染。為了確保這項技術高效應用,項目部下足了功夫,從前期技術研討、方案優化,到施工過程中嚴格把控、精細管理,每一個環節都毫不松懈,只為守護這一渠清水,履行焦作對生態保護的責任。”
目前,南水北調特大橋的樁基、墩柱和箱梁預制已全部完成,蓋梁完成92.6%,箱梁安裝完成64.8%,掛籃施工完成96.3%。整個沿黃高速公路武陟至濟源段項目的各項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黨建引領發揮了重要作用,黨建工作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各個環節,建設者們信念堅定,為打造優質工程全力以赴。據介紹,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項目部引進自動化生產技術,數智化構件預制廠采用定制模板、自動化布料機等,實現了小型混凝土構件全自動流水化生產,用工減少50%以上,而工效卻提高了兩倍。無人化梁廠集成先進技術,實現鋼筋骨架加工自動化,大大提高了梁體預制和養生效率。
數字化智慧系統在項目建設中也大顯身手。其中,基于BIM和可視化技術搭建的沁河特大橋建管養智慧平臺,能夠在設計階段優化方案,在施工階段監控安全,還能利用數字孿生技術為濟源南樞紐互通施工提供有力支持。標準預制梁場的智能循環噴淋養生系統,既保證了預制梁的養生質量,又符合綠色環保理念。
為高效推進項目建設速度,確保按計劃完成施工,市交通運輸局充分利用立項“容缺預審”支持政策和土地手續省、市、縣三級聯動審批機制,在土地組卷、加快工程設計、臨時設施建設等方面下功夫,緊盯跨南水北調、沁河以及涉鐵等審批周期長、協調難度大的控制性要件辦理,實現與主體工程同期批復,為提前開始交叉工程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加大協調工作力度,實施一線工作法,堅持在群眾“家門口”、田間地頭、工地現場辦公,化解矛盾、解決難題,全力優化施工環境。該項目列入全市“三十工程”以來,建立了分包市領導、相關縣(市、區)主要領導、市直部門一把手在內的微信聯絡工作群,每日對交辦臺賬完成情況進行統計通報,今年3月份僅用一個月時間就使沿黃高速沿線武陟縣、溫縣、孟州市完成了120余處剩余房屋、80余處機井房的征遷工作。截至目前,該項目本年度完成投資22.6億元,占年度投資任務的87.9%;開工累計上報完成投資約97.1億元,占總投資任務的78.4%。
(記者 朱穎江)
總值班:王靜鋒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聶 楠 |
編 輯:趙銀岷 |
校 對:劉 勇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