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如果沒有調解員的耐心調解,真不知道啥時候才能拿到賠償款,感謝調解員的辛苦付出!”近日,在修武縣人民法院劉玲調解工作室內,一起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件的原告張某,向調解員劉玲連聲道謝。調解員通過還原事故現場,認定了賠償金額,幫助張某當場拿到6000元賠償款。
近年來,修武縣把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有力抓手,聚焦矛盾糾紛源頭治理和多元化解,通過打造一站式平臺、培育專業化隊伍、構建多元化機制,探索了一條“源頭預防、前端化解、實質解紛”的基層善治之路,促進矛盾糾紛高效化解,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一站式平臺,矛盾化解“只進一扇門”
基層矛盾往往牽涉多部門、多領域,如何避免群眾“多頭跑”“反復跑”是個問題。對此,修武縣大力推進縣鄉綜治中心建設,以該縣綜治中心為樞紐,實行“6+8”進駐模式,整合信訪、司法、勞動仲裁、心理疏導等資源,打造“訪、訟、調、裁”一站式解紛平臺。如今,群眾只需要走進縣綜治中心,即可享受“受理—分流—調解—公證”和“受理—分流—調解—法律援助—速裁”全鏈條服務,實現“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
針對物業、勞動爭議等高頻矛盾糾紛,該縣成立行業專業類調委會,建立首席法律服務工作站,引入法律專家“坐鎮”,提前預判矛盾走向,制定相應預防措施。該縣物業糾紛調委會成立以來,成功化解云臺華庭、億祥世紀城邦等小區200余起房產證辦理和物業糾紛等問題,通過法律預判與專業調解雙管齊下,將矛盾消除于萌芽。
專業化隊伍,群眾身邊的“解憂人”
矛盾調處關鍵在人。修武縣構建起“專職+兼職+志愿”三級調解隊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10名懂法律、有經驗、愛調解的專職調解員,吸納150余名“五老”鄉賢、行業骨干擔任或兼職調解員,培育158名“法律明白人”覆蓋村級網絡。這支隊伍懂法律、接地氣,成為群眾信賴的“解憂人”。
作為調解員中的優秀代表,45歲的劉玲在法院工作23年,從告申庭、民事審判庭,到行政審判庭、執行局,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生活閱歷。從事訴前調解工作兩年多來,劉玲運用“傾聽—說理—交心”三步工作法,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115件,為當事人挽回經濟損失3600萬余元,調解成功率達60%。
為提升隊伍專業性,該縣成立調解員培訓學校,每季度組織一次專題培訓,內容涵蓋網格機制預防、排查、化解常見糾紛,規范化調解文書制作,宅基地、贍養、婚約彩禮、勞務合同等類型化解糾紛的調解技巧,努力提高調解員法律素養、政策水平和調解技能,推動矛盾糾紛及時就地化解。
構建新機制,鄉村治理有“土辦法”
該縣創新建立重大矛盾糾紛調解“挑案日、制樣板、復盤會”三項機制。在每周二“挑案日”,基層調解員結合自身特長或優勢,直接到法庭挑選案件。聚焦矛盾糾紛多發、頻發領域和行業,選取典型案例依法審判“制樣板”,以一個案件的解決推動一批矛盾的化解。對于化解報結又出現反復或后續警情的案件,組織召開案件研判“復盤會”,查找短板,完善機制,推動重點領域矛盾糾紛化解提質增效。
該縣在全縣范圍開展“十戶微網+三聯說事”治理模式實踐工作,總結推廣七賢鎮“一庭兩所一中心”聯合化解矛盾糾紛機制、秦廠村“聯勤服務站”、關爺廟村“碼上說事”工作法、宰灣村“賦分+獎勵”工作法、后雁門村“三線兩化一平臺”等基層治理經驗。
“修武縣曾經四次摘得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桂冠,兩度問鼎全國平安建設最高榮譽‘長安杯’。我們將持續深化‘調解前置’工作機制,讓更多糾紛止于未發、化于未訴,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不斷走深走實、取得實效。”修武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王繼業說。
記者 寧江東 通訊員 范燕彬 郭秦森
總值班:程紅利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聶 楠 |
編 輯:劉 佳 |
校 對:王經東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如果沒有調解員的耐心調解,真不知道啥時候才能拿到賠償款,感謝調解員的辛苦付出!”近日,在修武縣人民法院劉玲調解工作室內,一起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件的原告張某,向調解員劉玲連聲道謝。調解員通過還原事故現場,認定了賠償金額,幫助張某當場拿到6000元賠償款。
近年來,修武縣把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有力抓手,聚焦矛盾糾紛源頭治理和多元化解,通過打造一站式平臺、培育專業化隊伍、構建多元化機制,探索了一條“源頭預防、前端化解、實質解紛”的基層善治之路,促進矛盾糾紛高效化解,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一站式平臺,矛盾化解“只進一扇門”
基層矛盾往往牽涉多部門、多領域,如何避免群眾“多頭跑”“反復跑”是個問題。對此,修武縣大力推進縣鄉綜治中心建設,以該縣綜治中心為樞紐,實行“6+8”進駐模式,整合信訪、司法、勞動仲裁、心理疏導等資源,打造“訪、訟、調、裁”一站式解紛平臺。如今,群眾只需要走進縣綜治中心,即可享受“受理—分流—調解—公證”和“受理—分流—調解—法律援助—速裁”全鏈條服務,實現“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
針對物業、勞動爭議等高頻矛盾糾紛,該縣成立行業專業類調委會,建立首席法律服務工作站,引入法律專家“坐鎮”,提前預判矛盾走向,制定相應預防措施。該縣物業糾紛調委會成立以來,成功化解云臺華庭、億祥世紀城邦等小區200余起房產證辦理和物業糾紛等問題,通過法律預判與專業調解雙管齊下,將矛盾消除于萌芽。
專業化隊伍,群眾身邊的“解憂人”
矛盾調處關鍵在人。修武縣構建起“專職+兼職+志愿”三級調解隊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10名懂法律、有經驗、愛調解的專職調解員,吸納150余名“五老”鄉賢、行業骨干擔任或兼職調解員,培育158名“法律明白人”覆蓋村級網絡。這支隊伍懂法律、接地氣,成為群眾信賴的“解憂人”。
作為調解員中的優秀代表,45歲的劉玲在法院工作23年,從告申庭、民事審判庭,到行政審判庭、執行局,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生活閱歷。從事訴前調解工作兩年多來,劉玲運用“傾聽—說理—交心”三步工作法,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115件,為當事人挽回經濟損失3600萬余元,調解成功率達60%。
為提升隊伍專業性,該縣成立調解員培訓學校,每季度組織一次專題培訓,內容涵蓋網格機制預防、排查、化解常見糾紛,規范化調解文書制作,宅基地、贍養、婚約彩禮、勞務合同等類型化解糾紛的調解技巧,努力提高調解員法律素養、政策水平和調解技能,推動矛盾糾紛及時就地化解。
構建新機制,鄉村治理有“土辦法”
該縣創新建立重大矛盾糾紛調解“挑案日、制樣板、復盤會”三項機制。在每周二“挑案日”,基層調解員結合自身特長或優勢,直接到法庭挑選案件。聚焦矛盾糾紛多發、頻發領域和行業,選取典型案例依法審判“制樣板”,以一個案件的解決推動一批矛盾的化解。對于化解報結又出現反復或后續警情的案件,組織召開案件研判“復盤會”,查找短板,完善機制,推動重點領域矛盾糾紛化解提質增效。
該縣在全縣范圍開展“十戶微網+三聯說事”治理模式實踐工作,總結推廣七賢鎮“一庭兩所一中心”聯合化解矛盾糾紛機制、秦廠村“聯勤服務站”、關爺廟村“碼上說事”工作法、宰灣村“賦分+獎勵”工作法、后雁門村“三線兩化一平臺”等基層治理經驗。
“修武縣曾經四次摘得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桂冠,兩度問鼎全國平安建設最高榮譽‘長安杯’。我們將持續深化‘調解前置’工作機制,讓更多糾紛止于未發、化于未訴,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不斷走深走實、取得實效。”修武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王繼業說。
記者 寧江東 通訊員 范燕彬 郭秦森
總值班:程紅利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聶 楠 |
編 輯:劉 佳 |
校 對:王經東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