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河南日報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李燕
“以前咱們村澆地得掐著時辰排隊,三更半夜摸黑等水是常事,現在長江水順著新渠嘩啦啦涌到田壟邊,就跟擰開自家水龍頭一樣方便!”4月3日,春日的陽光下,家住永城市馬牧鎮的李德福倚著嶄新的灌溉閘門,望著汩汩清流在青石渠中奔涌,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目前,引江濟淮(永城段)配套工程已全線通水。根據規劃,到2030年,永城市受水區年供水量將達1.53億立方米,到2040年躍升至1.87億立方米。
作為連接長江水源與永城市民“水龍頭”的核心樞紐,引江濟淮入永30萬噸/日水廠原水泵站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項目技術負責人張先恒介紹,在引江濟淮(永城段)工程的宏偉藍圖中,該項目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泵站配備了4臺高效水泵,設計供水能力30萬噸/日。未來,跨越千里的長江水,將在此經過一系列精密的處理轉化流程,最終潤澤永城大地。
在灌區建設方面,永城市以引江濟淮(永城段)配套工程為重點,將灌區改造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結合,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灌溉效率和水資源利用率。通過灌區改造,不僅保障了農業生產用水需求,還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站在田埂上遠眺,永城大地的肌理正被重新勾勒:208萬畝耕地中,90%已蝶變為“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田,糧食年產量穩定在36億斤以上。2025年,永城市計劃新建和改造提升36萬畝高標準農田,涉及陳集鎮、高莊鎮、侯嶺街道等18個鄉鎮(街道)。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針對田間積水和電力配套滯后等問題,當地采取了系統化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實施水系連通工程和河道治理,有效解決了田間積水問題,確保了水流通暢。同時,建立“一長兩員”制度,明確每眼機井的責任人,并標注聯系電話,實現了電力設施的長效運行和及時維護。2024年排查整改后,全市所有機井均能達到“井出水、泵可用、電連通”的狀態。
水系連通工程是永城市水利建設的又一亮點。雙橋鎮過去因溝渠淤塞,每逢雨季田間積水難以排出。如今,在地表之下,雙橋鎮去年疏通的202公里溝渠如同蘇醒的水龍,1200節涵管編織成隱形的地下網絡,讓“腸梗阻”變成“高速路”。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以上溝河的治理,整體進度達100%。通過疏浚溝渠、打通堵點,永城市構建了“市有規劃、鄉村有圖”的水網連通體系,實現了田間干、支、斗、農、毛五級溝渠互連互通。
“水利建設既要算經濟賬,更要算民生賬。”永城市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要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灌區建設改造和水系連通工程,全面提升水利保障抗旱、排澇、農業穩產能力,為永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水動力’。”
“以前種地靠天吃飯,水的問題不解決,心里總是不踏實。現在好了,政府把水利工程搞得這么好,往后的日子,就像這地里的莊稼,充滿希望!”李德福抓了把濕潤的泥土在掌心揉搓,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河南日報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李燕
“以前咱們村澆地得掐著時辰排隊,三更半夜摸黑等水是常事,現在長江水順著新渠嘩啦啦涌到田壟邊,就跟擰開自家水龍頭一樣方便!”4月3日,春日的陽光下,家住永城市馬牧鎮的李德福倚著嶄新的灌溉閘門,望著汩汩清流在青石渠中奔涌,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目前,引江濟淮(永城段)配套工程已全線通水。根據規劃,到2030年,永城市受水區年供水量將達1.53億立方米,到2040年躍升至1.87億立方米。
作為連接長江水源與永城市民“水龍頭”的核心樞紐,引江濟淮入永30萬噸/日水廠原水泵站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項目技術負責人張先恒介紹,在引江濟淮(永城段)工程的宏偉藍圖中,該項目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泵站配備了4臺高效水泵,設計供水能力30萬噸/日。未來,跨越千里的長江水,將在此經過一系列精密的處理轉化流程,最終潤澤永城大地。
在灌區建設方面,永城市以引江濟淮(永城段)配套工程為重點,將灌區改造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結合,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灌溉效率和水資源利用率。通過灌區改造,不僅保障了農業生產用水需求,還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站在田埂上遠眺,永城大地的肌理正被重新勾勒:208萬畝耕地中,90%已蝶變為“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田,糧食年產量穩定在36億斤以上。2025年,永城市計劃新建和改造提升36萬畝高標準農田,涉及陳集鎮、高莊鎮、侯嶺街道等18個鄉鎮(街道)。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針對田間積水和電力配套滯后等問題,當地采取了系統化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實施水系連通工程和河道治理,有效解決了田間積水問題,確保了水流通暢。同時,建立“一長兩員”制度,明確每眼機井的責任人,并標注聯系電話,實現了電力設施的長效運行和及時維護。2024年排查整改后,全市所有機井均能達到“井出水、泵可用、電連通”的狀態。
水系連通工程是永城市水利建設的又一亮點。雙橋鎮過去因溝渠淤塞,每逢雨季田間積水難以排出。如今,在地表之下,雙橋鎮去年疏通的202公里溝渠如同蘇醒的水龍,1200節涵管編織成隱形的地下網絡,讓“腸梗阻”變成“高速路”。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以上溝河的治理,整體進度達100%。通過疏浚溝渠、打通堵點,永城市構建了“市有規劃、鄉村有圖”的水網連通體系,實現了田間干、支、斗、農、毛五級溝渠互連互通。
“水利建設既要算經濟賬,更要算民生賬。”永城市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要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灌區建設改造和水系連通工程,全面提升水利保障抗旱、排澇、農業穩產能力,為永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水動力’。”
“以前種地靠天吃飯,水的問題不解決,心里總是不踏實。現在好了,政府把水利工程搞得這么好,往后的日子,就像這地里的莊稼,充滿希望!”李德福抓了把濕潤的泥土在掌心揉搓,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