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鋒
新聞專題制作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又值金風送爽季。8月27日,2022年河南報協融媒體年會暨河南報業融媒榜發布座談會在我市舉行,來自省內各大媒體的精英齊聚“山水富城、文武富地”的焦作,論劍懷川,碰撞交流,共話媒體創新,共議融合發展。
與會嘉賓熱議點贊“一個融媒矩陣、一個體系機制、一個深耕模式、一個公眾號樣板和一個清晰理念”的“焦報融媒現象”。十年融合路漫漫。眾聲喧嘩中,媒體融合已進入深化攻堅的“下半場”。主流媒體大力發展融媒體,從“兩微一端”平臺建設、短視頻H5等業態擴展,到中央廚房機制創新,可以說,“相加”的物理變化已經完成,“相融”的化學反應持續質變。
知其所來,得其所在,方能明其所往。媒體融合新時代,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已無邊界可言。新型融合媒體,呈現但又不限于如下全新特性:政治性、即時性、關聯性、簡短性、留痕性、親和性、互動性、技術性、符號性、唯美性。正緣于此,媒體融合要追求“魚與熊掌兼得”,一切報道都應放在互聯網、大數據、移動客戶端的語境中思考謀劃推進,方能抓住受眾的心,進而引爆傳播熱點。
認知決定結果,現狀昭示未來。近年來,焦作日報社媒體融合從“兩微一端”發端,依靠傳統紙媒強大人才優勢及原創能力,走出了一條媒體融合的開拓創新之路,形成了以報紙、網站、微信、微博、客戶端、云直播、抖音、短視頻號、今日頭條號、人民號、清博數據、輿情分析監測等為主單元,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的強大融媒矩陣,為焦作轄區120家單位和80余個公眾號提供了全天候、全方位、高質量、高品質、專業化、個性化的管家式服務,并以此為主干和依托,基本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我”的媒體融合傳播格局。
植根黨報主業抓拓展,讓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當好城市資源整合供應商,共同的責任使命,共同的目標任務,共同的發聲需求,讓彼此結成了心手相攜的戰略合作伙伴。從心融、情融,到工作融、平臺融,再到團隊融、機制融,“融”出了互聯網語境下的黨媒偉力。在2020全國黨報微信公眾號傳播力排名中,焦作日報與人民日報、廣州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同時上榜并躋身前二十強名單,名列第十七位;在全國城市黨報中排名第七位,全省唯一登榜。
新思想煥發新活力,創新融合機制讓傳播效能再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如何變中求新、變中求進、以變求強,讓主流媒體“潮”起來,更好地滿足受眾群體的思維新方式、閱讀新體驗?
以政務報道為例,焦作日報社敢于“在眼珠子上動手術”,在理念上強化以“大象也要學會跳街舞”的精神風貌擁抱互聯網,打造“四全媒體”。我們在報道效果上,追求及時性、經典性、深刻性和高品質以及二次傳播、多次傳播的影響力;在平臺運用上,注重順應適應契合網絡傳播的語言風格、話語體系、生態格局、特別屬性;在對象素材上,聚焦主要領導的關注點、調研點、聯系點、停留點,捕捉那凝眸之處、沉思之際、神情變化之間的些微信號;在文字表達上,矢志不渝追求政治上見高度、素材上抓獨家、思想上深開掘、觀點上亮鋒芒,成文之后冷思考,語不驚人死不休,精雕細琢出精品,奮力同每一個字相搏斗。
聚焦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重大宣傳主題,看發展、談心聲、憶往事、廣征文、抓直播……由社長、總編輯帶隊先后走進焦作的縣(市、區)及重點企業進行集體采訪,組織骨干記者訪談市級離退休干部;《崢嶸歲月》欄目聚焦本地英雄人物開展系列報道;“奮斗百年路、懷川映初心”慶祝建黨百年主題征文活動,以文藝作品的形式回顧黨的百年輝煌歷程;微信視頻直播和現場云平臺將七一系列活動多通道傳播并進,將黨的聲音快速傳遍懷川大地。
新平臺闡釋新思想,創新融合平臺讓新聞創作更優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報、黨刊、黨臺、黨網等主流媒體必須緊跟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受互聯網媒體高速發展影響,全面向移動端轉型增強網上傳播力、影響力,已成為地方黨報這支宣傳主力軍挺進主戰場的現實路徑。焦作日報社以“兩微一端”為引領,120家專刊專版年創收穩定在2000萬元以上;28名以“90后”為主體的融媒體小編不舍晝夜,精心服務所托管公眾號,年創收達到500萬元,實現了“報成氣候人成才,采編經營雙提升”。2021年至今,焦作日報微信公眾號傳播指數在河南省及中原經濟協作區四省十三市中穩居“第一方陣”、名次穩居前三。
通過四面出擊挖掘政務資源,“以大帶小”促“數質提升”,不斷拓展占領更多輿論陣地空間,重塑傳統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從焦作市四大班子到轄區鄉鎮站所,從公檢法司到上市公司,從文字、圖片、短視頻、云直播、專版專刊、印務中心,到戶外500余塊大型廣告牌,“開門辦報、開放辦報”宗旨得以充分體現,焦作日報“融”的平臺、理念,“聯”的機制、活力,“合”的動力、效益,已形成有序推進、全面深化的態勢。
馬村區人民醫院兒科醫生趙飛琴,開出“一毛九”藥方治好了孩子丘疹。獲悉線索的記者第一時間抵達現場,一篇幾百字新聞稿在焦報融媒全面發力后,趙飛琴的事跡引發全國媒體廣泛關注,被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轉發并配發微評《“良心藥方”背后的民意期待》。短短幾天,總閱讀量超過3000萬,點贊量5萬余個。
新機制統攬新欄目,創新融合形態讓媒體傳播更深入。“內容為王”是黨媒永恒的主題,人才機制是內容生產的源動力,移動化、社交化、智能化的融合轉型方向為傳統媒體發展開啟了全新賽道,線上與線下的傳播壁壘正在打通。
為此,焦作日報社建立完善了系統的學習、工作及人才機制。“日點評、周例會、月總結”“諸葛亮會”“年輕記者硬性跟班值夜班”“青工拜師學藝”“標題是眼睛”“青年學習讀書匯”等常態化學習蔚然成風;“總編輯周一固定通報差錯”“重優稿件一字一元高酬激勵”等一系列新舉措讓群智涌現,七嘴八舌說辦報,夜班編輯說值班,倡導“深度工作法”,設立“社長總編獎”,實現了“人叫人干人不干”到“機制催人人不閑”的重大轉變。
同時,焦作日報社選派功底最扎實、才華最卓越、文筆最流暢,既能寫好紙媒新聞又能玩轉網媒新聞,“切換自如善跨界”,既是高手又是快手的“大手筆”組成專門團隊,縱向打通上升通道,橫向拓展歷練空間,將最優秀的人才放在最重要的崗位,將最具潛力的人才培養成采編策評復合型融媒多面手,鼓勵支持他們以“工匠精神”創“焦報精品”。
強化形態創新,開拓媒體融合深度,統領融媒體平臺。通過策劃橫跨傳統紙媒和新媒體的創新欄目,每天在焦作日報頭版重要位置對新媒體重要新聞進行導讀,按照微、端、網、報不同形態的順序進行流程再造,實現一次采集、移動優先、多次發布,實現了“內容+社交”雙平臺優勢的完美呈現。
比如,慶祝建黨100周年報道、“一賽一節”報道、脫貧攻堅報道以及《我們的家園 我們一起保衛》等欄目一經推出,一大批有品質、有溫度的優秀新聞作品通過融媒體平臺飛進千家萬戶。其中,焦作日報社“媒體深度融合案例”和“市民觀察團”融合傳播項目,連續兩年榮獲焦作市改革創新獎;焦作日報社媒體融合“1+1”深耕服務模式,在全國新聞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評選中,從168個參選案例中脫穎而出,榮膺第七名。
開展“新聞+”服務,辦出融媒體的特色和品質。凡與焦作日報社聯辦專刊的單位,不僅可通過報紙專刊和新媒體專刊發布信息,各類專刊還精準定位,在議題設置、題材選擇方面,注重關注分眾時代多元化讀者群的個性需求,著力體現新聞的貼近性、寬廣性,以服務型的報道思路提升閱讀率,增強讀者“黏性”,達到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宣傳效果。
如《焦作青年》專刊開設有《共青團》《團情微訊》《12355》等欄目,《焦作財稅》專刊設置有《財稅資訊》《財經要覽》《稅案傳真》等欄目,既彰顯各自特色,突出專業化、行業化、個性化,又有共性化、大眾化的特點,讓讀者從中都能找到自己想看和關心的內容,彰顯了“關鍵時刻看黨媒”的受眾預期魅力。
目前,《焦作日報》專版專刊百花齊放,《焦作警方》《焦作財稅》《焦作工會》《法苑》《焦作中醫》等幾乎覆蓋了焦作市所有政府職能部門、群團組織和行業,出現了“人民報紙人民辦”的良好勢頭,形成了以“專刊帶大報”的強大陣容和力量。
作為地市級媒體融合先驅,焦作日報社堅持守正創新,積極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以“一二三三三三”為模板的黨媒融媒品牌“再造路徑”。“一”,就是“一次重磅”,每天精心選擇、用全媒體平臺推出至少一個重磅新聞;“二”,就是“兩種語氣要不得”,即自得傲嬌要不得、命令語氣要不得;“三”,就是“三個時間節點”,經長時間觀察琢磨,尊重受眾的閱讀時間和規律,將新媒體推送相對固定于每日9時、13時和21時~23時;“三”,就是“三種色調”,把新媒體發布的底色創新為“紅+白”、凸顯權威,“藍+白”、以示端莊,“綠+白”、傳遞溫暖;“三”,就是“三個次第”,即素材第一、標題第二、界面第三;“三”,就是“三個行動”,即互動、聯動和帶動。
形勢瞬息萬變,環境不斷變化。媒體融合如同一條綿延不絕的河流,能否匯聚最廣泛的民心、獲得最廣闊的天地,關鍵在于創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聞姓“新”,不創新,毋寧死。
“媒體融合,從完成到完美,中間隔著無數個創新。”其實,這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
(作者為焦作日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編輯)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又值金風送爽季。8月27日,2022年河南報協融媒體年會暨河南報業融媒榜發布座談會在我市舉行,來自省內各大媒體的精英齊聚“山水富城、文武富地”的焦作,論劍懷川,碰撞交流,共話媒體創新,共議融合發展。
與會嘉賓熱議點贊“一個融媒矩陣、一個體系機制、一個深耕模式、一個公眾號樣板和一個清晰理念”的“焦報融媒現象”。十年融合路漫漫。眾聲喧嘩中,媒體融合已進入深化攻堅的“下半場”。主流媒體大力發展融媒體,從“兩微一端”平臺建設、短視頻H5等業態擴展,到中央廚房機制創新,可以說,“相加”的物理變化已經完成,“相融”的化學反應持續質變。
知其所來,得其所在,方能明其所往。媒體融合新時代,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已無邊界可言。新型融合媒體,呈現但又不限于如下全新特性:政治性、即時性、關聯性、簡短性、留痕性、親和性、互動性、技術性、符號性、唯美性。正緣于此,媒體融合要追求“魚與熊掌兼得”,一切報道都應放在互聯網、大數據、移動客戶端的語境中思考謀劃推進,方能抓住受眾的心,進而引爆傳播熱點。
認知決定結果,現狀昭示未來。近年來,焦作日報社媒體融合從“兩微一端”發端,依靠傳統紙媒強大人才優勢及原創能力,走出了一條媒體融合的開拓創新之路,形成了以報紙、網站、微信、微博、客戶端、云直播、抖音、短視頻號、今日頭條號、人民號、清博數據、輿情分析監測等為主單元,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的強大融媒矩陣,為焦作轄區120家單位和80余個公眾號提供了全天候、全方位、高質量、高品質、專業化、個性化的管家式服務,并以此為主干和依托,基本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我”的媒體融合傳播格局。
植根黨報主業抓拓展,讓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當好城市資源整合供應商,共同的責任使命,共同的目標任務,共同的發聲需求,讓彼此結成了心手相攜的戰略合作伙伴。從心融、情融,到工作融、平臺融,再到團隊融、機制融,“融”出了互聯網語境下的黨媒偉力。在2020全國黨報微信公眾號傳播力排名中,焦作日報與人民日報、廣州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同時上榜并躋身前二十強名單,名列第十七位;在全國城市黨報中排名第七位,全省唯一登榜。
新思想煥發新活力,創新融合機制讓傳播效能再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如何變中求新、變中求進、以變求強,讓主流媒體“潮”起來,更好地滿足受眾群體的思維新方式、閱讀新體驗?
以政務報道為例,焦作日報社敢于“在眼珠子上動手術”,在理念上強化以“大象也要學會跳街舞”的精神風貌擁抱互聯網,打造“四全媒體”。我們在報道效果上,追求及時性、經典性、深刻性和高品質以及二次傳播、多次傳播的影響力;在平臺運用上,注重順應適應契合網絡傳播的語言風格、話語體系、生態格局、特別屬性;在對象素材上,聚焦主要領導的關注點、調研點、聯系點、停留點,捕捉那凝眸之處、沉思之際、神情變化之間的些微信號;在文字表達上,矢志不渝追求政治上見高度、素材上抓獨家、思想上深開掘、觀點上亮鋒芒,成文之后冷思考,語不驚人死不休,精雕細琢出精品,奮力同每一個字相搏斗。
聚焦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重大宣傳主題,看發展、談心聲、憶往事、廣征文、抓直播……由社長、總編輯帶隊先后走進焦作的縣(市、區)及重點企業進行集體采訪,組織骨干記者訪談市級離退休干部;《崢嶸歲月》欄目聚焦本地英雄人物開展系列報道;“奮斗百年路、懷川映初心”慶祝建黨百年主題征文活動,以文藝作品的形式回顧黨的百年輝煌歷程;微信視頻直播和現場云平臺將七一系列活動多通道傳播并進,將黨的聲音快速傳遍懷川大地。
新平臺闡釋新思想,創新融合平臺讓新聞創作更優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報、黨刊、黨臺、黨網等主流媒體必須緊跟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受互聯網媒體高速發展影響,全面向移動端轉型增強網上傳播力、影響力,已成為地方黨報這支宣傳主力軍挺進主戰場的現實路徑。焦作日報社以“兩微一端”為引領,120家專刊專版年創收穩定在2000萬元以上;28名以“90后”為主體的融媒體小編不舍晝夜,精心服務所托管公眾號,年創收達到500萬元,實現了“報成氣候人成才,采編經營雙提升”。2021年至今,焦作日報微信公眾號傳播指數在河南省及中原經濟協作區四省十三市中穩居“第一方陣”、名次穩居前三。
通過四面出擊挖掘政務資源,“以大帶小”促“數質提升”,不斷拓展占領更多輿論陣地空間,重塑傳統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從焦作市四大班子到轄區鄉鎮站所,從公檢法司到上市公司,從文字、圖片、短視頻、云直播、專版專刊、印務中心,到戶外500余塊大型廣告牌,“開門辦報、開放辦報”宗旨得以充分體現,焦作日報“融”的平臺、理念,“聯”的機制、活力,“合”的動力、效益,已形成有序推進、全面深化的態勢。
馬村區人民醫院兒科醫生趙飛琴,開出“一毛九”藥方治好了孩子丘疹。獲悉線索的記者第一時間抵達現場,一篇幾百字新聞稿在焦報融媒全面發力后,趙飛琴的事跡引發全國媒體廣泛關注,被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轉發并配發微評《“良心藥方”背后的民意期待》。短短幾天,總閱讀量超過3000萬,點贊量5萬余個。
新機制統攬新欄目,創新融合形態讓媒體傳播更深入。“內容為王”是黨媒永恒的主題,人才機制是內容生產的源動力,移動化、社交化、智能化的融合轉型方向為傳統媒體發展開啟了全新賽道,線上與線下的傳播壁壘正在打通。
為此,焦作日報社建立完善了系統的學習、工作及人才機制。“日點評、周例會、月總結”“諸葛亮會”“年輕記者硬性跟班值夜班”“青工拜師學藝”“標題是眼睛”“青年學習讀書匯”等常態化學習蔚然成風;“總編輯周一固定通報差錯”“重優稿件一字一元高酬激勵”等一系列新舉措讓群智涌現,七嘴八舌說辦報,夜班編輯說值班,倡導“深度工作法”,設立“社長總編獎”,實現了“人叫人干人不干”到“機制催人人不閑”的重大轉變。
同時,焦作日報社選派功底最扎實、才華最卓越、文筆最流暢,既能寫好紙媒新聞又能玩轉網媒新聞,“切換自如善跨界”,既是高手又是快手的“大手筆”組成專門團隊,縱向打通上升通道,橫向拓展歷練空間,將最優秀的人才放在最重要的崗位,將最具潛力的人才培養成采編策評復合型融媒多面手,鼓勵支持他們以“工匠精神”創“焦報精品”。
強化形態創新,開拓媒體融合深度,統領融媒體平臺。通過策劃橫跨傳統紙媒和新媒體的創新欄目,每天在焦作日報頭版重要位置對新媒體重要新聞進行導讀,按照微、端、網、報不同形態的順序進行流程再造,實現一次采集、移動優先、多次發布,實現了“內容+社交”雙平臺優勢的完美呈現。
比如,慶祝建黨100周年報道、“一賽一節”報道、脫貧攻堅報道以及《我們的家園 我們一起保衛》等欄目一經推出,一大批有品質、有溫度的優秀新聞作品通過融媒體平臺飛進千家萬戶。其中,焦作日報社“媒體深度融合案例”和“市民觀察團”融合傳播項目,連續兩年榮獲焦作市改革創新獎;焦作日報社媒體融合“1+1”深耕服務模式,在全國新聞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評選中,從168個參選案例中脫穎而出,榮膺第七名。
開展“新聞+”服務,辦出融媒體的特色和品質。凡與焦作日報社聯辦專刊的單位,不僅可通過報紙專刊和新媒體專刊發布信息,各類專刊還精準定位,在議題設置、題材選擇方面,注重關注分眾時代多元化讀者群的個性需求,著力體現新聞的貼近性、寬廣性,以服務型的報道思路提升閱讀率,增強讀者“黏性”,達到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宣傳效果。
如《焦作青年》專刊開設有《共青團》《團情微訊》《12355》等欄目,《焦作財稅》專刊設置有《財稅資訊》《財經要覽》《稅案傳真》等欄目,既彰顯各自特色,突出專業化、行業化、個性化,又有共性化、大眾化的特點,讓讀者從中都能找到自己想看和關心的內容,彰顯了“關鍵時刻看黨媒”的受眾預期魅力。
目前,《焦作日報》專版專刊百花齊放,《焦作警方》《焦作財稅》《焦作工會》《法苑》《焦作中醫》等幾乎覆蓋了焦作市所有政府職能部門、群團組織和行業,出現了“人民報紙人民辦”的良好勢頭,形成了以“專刊帶大報”的強大陣容和力量。
作為地市級媒體融合先驅,焦作日報社堅持守正創新,積極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以“一二三三三三”為模板的黨媒融媒品牌“再造路徑”。“一”,就是“一次重磅”,每天精心選擇、用全媒體平臺推出至少一個重磅新聞;“二”,就是“兩種語氣要不得”,即自得傲嬌要不得、命令語氣要不得;“三”,就是“三個時間節點”,經長時間觀察琢磨,尊重受眾的閱讀時間和規律,將新媒體推送相對固定于每日9時、13時和21時~23時;“三”,就是“三種色調”,把新媒體發布的底色創新為“紅+白”、凸顯權威,“藍+白”、以示端莊,“綠+白”、傳遞溫暖;“三”,就是“三個次第”,即素材第一、標題第二、界面第三;“三”,就是“三個行動”,即互動、聯動和帶動。
形勢瞬息萬變,環境不斷變化。媒體融合如同一條綿延不絕的河流,能否匯聚最廣泛的民心、獲得最廣闊的天地,關鍵在于創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聞姓“新”,不創新,毋寧死。
“媒體融合,從完成到完美,中間隔著無數個創新。”其實,這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
(作者為焦作日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編輯)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